電子競技≠打游戲。院校電競專業與電競選手培訓有很大差別。高校開設電子競技專業,并不是為了培養職業玩家,而是培養電子競技管理與游戲策劃方面、傳媒方面的人才。
打游戲之于電子競技,就像打籃球之于NBA。電子競技已經成為一個官方承認的體育競技項目,并帶動了一個迅猛發展的新興文化產業。
一次大型游戲競技比賽,可不只是兩支隊伍坐在一起玩電腦那么簡單。比賽開始之前,最起碼要有人來培訓選手,籌備職業戰隊。比賽過程中,要有人來承辦、解說、轉播,把這場賽事的影響力擴展到最大。并且,游戲的軟件、硬件以及周邊文化產品都需要有人來設計、制造,這又是一條非常復雜的產業鏈了。
“電競專業”學什么?
學習范圍廣:文能提筆寫策劃,武能上鏡錄直播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一些電子競技與管理專業主要培養學生掌握電子競技基本理論、工作規律和實踐能力。主要培養面向“電競”職業俱樂部、“電競”公司、體育協會以及其他“電競”相關機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畢業生可以從事電子競技運動競賽、教練、裁判、主持與主播、賽事(活動)組織與管理等工作。
總體而言,電競的教育培養多維度、多層面的復合型專業人才,主要在數字體育內容產業和電子競技賽事方面發揮作用。學校辦學特色和師資力量不同,專業偏重也不同。例如,南京新華電腦專修學院在17年開設電子競技運管精英專業的前提下,在18年成立X-maker電競學院,后再2019年結合市場電競行業人才需求,將電競分為兩個方向:新媒體與動漫游戲制作,側重培養復合型電競人才。
就目前院校電競專業的課程來看,這個專業輻射了電競產業上下游各產業鏈。學校電競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包括與電競相關的產業管理、運營策劃等,還包括推進電競職業化和規范化的知識,如:戰隊管理,選手包裝,聯賽建設、職業素養等等。專業培養電競綜合性人才。
游戲玩得再好 學分也不能少半分
在很多人心目中,打游戲這事已經成為學生不務正業的代名詞。有人調侃,高考報什么大學,就是選擇去哪里和舍友打四年游戲。在充斥著二手煙和泡面味的網吧,或是堆滿外賣餐盒的宿舍,幾個蓬頭垢面的虛胖男生整天逃課,通宵蜷縮在角落里對著屏幕拼殺,表情僵硬,十指靈活,時不時爆出幾句粗口……關起來電擊治療也不為過。那么,電競專業的學生,游戲玩得越好就越優秀嗎?當然不是。無論上什么專業,學生都要修夠學院規定的學分,才能拿到畢業證,順利畢業。所以說,電競專業的學生也要老老實實地上課、考試,學校是不會給誰開綠燈的。再者說,行業技能與學習任務并不沖突,而是相輔相成的。
校企合作 職業玩家當導師
前不久,電子競技協會專業人士指出,目前幾乎所有招收電競專業的高校都是與企業合作辦學。一方面是對學生就業有所保障,另一方面是因為企業比學校更了解這個行業,從而有的放矢地培養所需人才。通過校企合作,高校聘請電競行業的佼佼者作為業界導師。南京新華電腦專修學院與直尚電競達成校企合作協議,學校為直尚電競的一些電競從業者、職業玩家頒發了“業界導師”的聘書,他們會參與日后的教學活動。包括學院大型的電競比賽都會邀請虎牙斗魚的專業解說來到現場解說賽事,這些一線導師會教授實踐類課程,也會對學生的職業規劃做一些分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