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教育訊 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流行這樣一句名言“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如今卻著實演變成“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究竟在就業時,父母和自己,誰更靠得?
調查:高考填志愿流行子承父業,“拼爹時代”來臨
隨著前晚高考第三批分數線的公布,整個高考填志愿階段也進入尾聲。在高考錄取率達到80%的今天,普通的大學文憑已經不再奇貨可居,于是在高考錄取時就出現了一個趨向——填志愿,眼下流行“子承父業”,不看學校名氣看專業,幫孩子選專業,父母“職業傾向”明顯,比如父母從事銀行、財政工作的,大多希望孩子填志愿時也能讀金融類專業;父母是電力系統的,就希望孩子選專業時多考慮電氣工程、信電控制等。甚至有人開玩笑的說:現在已提前進入拼爹時代了!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文東茅曾就“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做過專題研究。他認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體現了一個家庭的文化資源。父母的社會地位越高,擁有的權力越大,社會關系越多,動員和利用這些資源為其子女求學和就業服務的能力越強。家長們甚至可以“直接通過關系和權力決定子女的就業”,這種“代際傳遞效益”在中國很明顯,在全世界也普遍存在。
一位青少年研究專家指出,早幾年,學生們還有種“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氣概,不甘走父輩之路,但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今天,家庭的經濟條件和社會環境,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籌碼,“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觀點受到默認。
PK:父母和自己,誰更靠得住?
究竟在就業時,父母和自己,誰更靠得住?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如果說自身擁有這樣一種資源可以讓自己少走彎路,能夠更快的抵達成功的彼岸,可謂之皆大歡喜但同時也不要因此而忽略了他自身的努力;如果說樹大好乘涼,那也有樹倒猢孫散的風險,常言道“求人不如求己”,不能因為所求之人是自己的父母,就認為是萬無一失的舉措。所以對于“拼爹時代”來臨這樣一個現象,大家應有一個全面且清醒的認知。
雖說“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但是可遇不可求。與此同時,大家不要忽略了還有一群靠著自身的努力和拼搏,用知識和技能改寫自己命運的人群,就像來自新華電腦專修學院的小李同學說的:“我的高考成績不算高,我的家庭條件不算好,但我相信觀念改變生活,技能改變命運。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我們要善于抓住各種機遇讓自己走向成功,這是一種運氣,也是一種智慧,屬于別人的也不用妒忌,因為成功的關鍵還是靠自己。”筆者只是想在此想呼吁各位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和選擇,也許他們會更成功;同時也是呼吁大家,在關注學歷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技能教育,在關注“天之驕子”的同時也要關注落榜人群,他們同樣都可能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