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2012年,中國預計有660萬大學畢業生,“十二五”期間,每年大學畢業生平均在670萬至680萬,再加上上一年沒有就業的大學生,這支求職大軍相當于一個瑞士的人口。在現在知識化的時代,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研究生畢業當文員,海歸回來變“海待”,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變得茫然無措,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擔憂。

IT行業就業火 技能改變命運
在IT行業里,很多技術的生命周期長則一年兩載,短則幾個月。而IT市場的變化速度之快,也使得各種專業認證層出不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希望降低成本,而減少甚至取消人員培訓的成本,招聘“拿來就能用”的人員,無疑是既經濟又有效的辦法。據《中國IT實驗室》調查,不少IT企業招聘時,在同等條件下會優先考慮有職業技能或工作經驗者。Java培訓的興起,與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人時不再只看學歷也有著一定關系。
IT行業是專業性較強的行業,從業人員必須具有深入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10年不變的高等教育教材,過分學術性的論文和畢業設計就不能進行一些與時俱進的變化嗎?但是,片面指責學校課程設置落后、高等教育與實際相脫節是值得商榷的。據中國IT實驗室一位資深專家分析,“IT行業自身存在著一些特性:發展速度快、市場變化快、大部分工作崗位為熟練工種”。
然而職校的就業率卻越走越高。數據顯示:近幾年,廣東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一路飄紅,連續數年達到97%以上,2011年更達到97.94%。高職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5.6%,近三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超過98%。如今,越來越多的初高中畢業生和家長在理性評估后,選擇報讀職業院校。
2012年非廣州戶籍的考生23664人,比去年增加1662人。其中,只有5526名非廣州戶籍考生被公辦擇校錄取,大部分非廣州戶籍考生還是選擇了讀中職院校,或其他升學途徑。
一些專家指出,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院校歧視”已日益“顯性化”和“普遍化”,突出表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和用人單位對非“211工程”高校畢業生,在就業資格、就業機會和就業待遇等方面人為地設定各種歧視性政策。
而由于教育資源不均衡,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多集中在知名度不高的大學,民工化就業正成為越來越多農村大學畢業生的無奈選擇。大學教育成了這些農家子弟的一場“豪華的旅游”。屢屢遭遇就業歧視,使得他們心灰意冷,新“讀書無用論”抬頭。
一名大學教授不無擔憂地說:過去很多農村孩子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但如今對農家孩子來說,這條上升通道已人滿為患,讀書的前景已沒有上世紀80年代那么明確了。目前的現狀是與其說“知識改變命運”不如說“技能改變命運”。
而且據社會調查統計,我國緊缺適用型、高素質技能專業人才,大部分企業因招不到合適的技能人才而存在“招工難”的現象。大學教育偏重于理論教育,培養出的人才難以適應企業的需求,而職業教育則是以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為主,學子均可以實現順利就業。
據了解,南京新華電腦專修學院隸屬于全國著名的新華教育集團,是華東地區規模的計算機應用人才和網絡技術人才教育基地,辦學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緊握社會脈搏,嚴謹辦學,教書育人,致力于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用型、復合型IT人才。截至2012年,已為長三角地區累計培養近數萬名IT專才,畢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強,廣受用人單位好評。